理论研讨: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服务创新
【摘 要】新的时代环境下,文化馆文化服务创新应坚持公益性,拓宽免费开放思路;贯彻基本性,创新工作举措;实现便利性,下移工作重心;推进均等性,关注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是文化馆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义不容辞的使命。
【关键词】文化馆 服务创新 公益性 基本性 便利性 均等性
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繁荣文化馆事业,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的服务群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试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四点原则性要求着手,结合文化馆的工作实际,以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开展的群文流动大讲坛等活动为例,简要论述新时期文化馆创新文化服务的问题。
一、拓宽免费开放思路,坚持文化服务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指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遵循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公共部门有责任为公民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民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功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其自身发展来看,“文化馆是一个以从事综合性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为最大特征,以组织辅导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各种文化活动为职责,以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提高广大群众素质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1]新时期的文化馆除了开展常规性的免费开放服务外,应更多的思考的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拓宽免费开放的思路,创新举措,使开放服务最好、质量最优。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结合崇川实际,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具体有:一是主动作为,充分调研,拟定方案,协同社会力量,整合协调学校操场、街道社区便民中心、小区广场、公园等各方面资源,为群众最大化提供文化活动阵地,解决因文化阵地缺乏、规划使用不尽合理,群众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的问题;二是文化馆主动与教育、民政等政府其他部门对接,协同开展与公益性文化服务相关的工作;三是崇川区文化馆实行馆站联动,综合利用政府党建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绿色网吧等多个网络平台免费为群众开展公益性服务。四是开展群文流动讲坛活动。为使文化馆人才资源最大化发挥作用进行文化服务,自2010年起,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积极探索,立足当地,提出并实施“群文流动大讲坛”项目。崇川区文化馆群文干部充分发挥业务特长,每年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街道、社区群众文化所需,精心设计讲课内容,创新讲课形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到目前为止,该项目为群众免费开设摄影、民族民间舞、电脑基本操作、音乐美术欣赏、集邮、养生等培训课程,讲坛开讲共计约180余期,收益群众2万余人。
二、创新文化馆工作举措,贯彻文化服务基本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性原则是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只能负责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性原则,主要是由公共文化产品的复杂性和“有限政府”的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决定的。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转换思维,实现管理机制与文化服务的双项创新的,贯彻落实基本性原则。崇川区文化馆创新举措,针对文化馆人手少,原有岗位设置不够合理,服务面广的实际,大胆实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崇川区业务干部下基层管理办法》、《崇川区文化馆常规管理要求》。二是文化馆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由专人负责。如团队建设:崇川区文化馆在下基层管理办法中要求每位业务干部直接参与基层团队管理,并有一支挂钩团队能在各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自2009年来,逐年确定建设主题,不断加强团队建设,从2009年的“团队建设年”、2010年的“团队风采展示年”到“2011年的团队质量提升年”、“2012年的团队均衡建设年”到今年的“品牌团队打造年”,每年都紧紧围绕主题开展工作。通过完善团队管理措施,通过团队共建,星级团队、优秀团队带头人评比,团队展演等举措,优化团队结构,推动团队发展,全区现有业余文化团队500余支,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力强,影响面广的优秀品牌团队。团队的崛起,促进了艺术生产和基本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基本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保障。
崇川文化馆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人才优势,开展崇川群文流动大讲坛,更是全面贯彻文化基本服务的新的举措。课前有计划、讲中有跟踪、讲后有反馈。具体做法是,整合辖区资源,形成一个群文服务人才网络。责任到人,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丰富课程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群众是文化馆文化服务的对象,也是文化熏陶的受益者。大讲坛的持续举办,激发了社区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有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繁荣。更好地为人民提供文化服务,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使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三、下移文化馆工作重心,实现文化服务便利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体现在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程度的便民性。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包括文化设施使用、文化信息的采集利用、文化服务手段、提供时间等多方面的便利。互联网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馆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数字文化馆,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为服务群众提供便利。同时传统的文化服务项目更应整合辖区内文化资源,科学规划,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使人民群众获得便利的文化享受。“文化馆主体工作的运作过程和主体功能的实现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服务性。”“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未来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在家未来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其自身职能定位的公共服务性,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崇川区文化馆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真正为群众提供群众需要的便利的文化服务。
为响应国家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号召,更好的满足崇川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结合自身的优势,下移工作重心,以流动大讲坛的形式走进社区,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各类课程,把实实在在的文化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真真正正的方便群众参加文化活动。崇川群文流动大讲坛经过四年的发展已不断成熟,成为深受辖区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项目,成为流动的精神文化窗口。
四、关注文化享受弱势群体,推进文化服务均等性
文化惠民是党“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是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原则是指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平等,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平等。文化馆在坚持均等性原则的前提下,应更多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崇川区文化馆近年来联合区外口办、残联等部门成立了新市民艺术团、新市民文化学校,开展了残疾人文化艺术和生活技能培训等。在开展的群文流动讲坛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流动讲坛深入城乡结合部、拆迁安置房小区、新市民子弟学校、养老院、福利院、驻地部队等地开展讲坛活动。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确定讲坛内容。不管人数多少,哪儿有需要,就讲到哪儿。
社会学家艾君说,要改善文化民生,就要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要做好文化惠民工作,就要解放思想,转变意识,立足当地,放眼四海,领会文化的含义和运行规律,吃透文化的内在本质和表现方式。近年来,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下移服务重心,深入到学校、企业、部队和机关,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努力做到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里,实现新时期文化馆的应有作为。只在充分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原则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实事求是,深入探索,从体制与服务等方面入手,实现文化服务创新,提高效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文化馆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利:新形势下文化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 《东方艺术》2005年第2期
[2] 曹 鹰:浅谈文化馆职能的转变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6期
[3] 严武萍:抚州市临川区文化馆现状及改革的几点思考《大众文艺》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