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 文艺创作>> 理论研讨>>正文内容

理论研讨:探析城镇化进程中业余文化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业余文化团队以其灵活、多样、贴近群众的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规模小、力量弱、松散混乱、低俗的欠缺。而文化馆在职能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业余文化团体纳入有效的管理,并共同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生活娱乐方式,则成为了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诉求。

【关键词】城镇化  业余文化团队  文化馆职能  民间自主性与创造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业余文化团队,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补充形式,但其自发、业余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文化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如何积极地转变部门职能,有效地引导,结合人民群众真正、切实的需求,创造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了新时期文化馆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乡村记忆的失守和精神家园的重建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当中,农村自然文化生态不可避免得遭受破坏甚至毁灭,而乡村居民所植根于此的文化记忆也失去了凭依,并随着时间的推迟一步步趋近模糊,但农民对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由农民到居民再到市民的身份的转变,这种快速变化远远超乎了正常的预期,身份一时难以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身份焦虑,加之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农民成为城市中的异乡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隔阂感,缺乏真正的认同。

所谓“吾心安处即是吾心”,从农民向市民的有效过渡,自我的归属感的意义尤为凸显,而各种业余文化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则起到了中介和沟通的作用。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的丧失以及乡村记忆的失落,造成了自身的无据,而市民身份的过渡,必须由群众自我实现。民间文化一向有自我的传统,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此外,民间文化的自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则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常需要,从身边实际出发,切实的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在居民精神家园重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业余文化团队无疑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深化,能够适应农民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现实,加之其自发、自治、业余、松散的自身特点,有着广泛的分布性和流动性,更加有效的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而不存在疏离感。通过业余文化团体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逐渐融入其间,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身份和心理的转变,打破原有城乡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心理上真正做到认同和归属。

二、文化馆职能转变和民间深入

文化馆作为基础性的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新时期文化馆的职能和任务定位:以文艺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社会艺术教育工作;辅导培训基层文化人员和文艺骨干;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创作生产和推广群众文艺作品及其他公共文化产品;组织开展相关文化理论研究;保护和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文化馆传统职能、原有岗位设置显然与社会基层真正的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本身职能的弱化,导致了相对被动的局面,鉴于此,文化馆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职能,加强服务意识,积极应对由城镇化进程所引发的新问题,群众的新诉求。而业余文化团队作为最贴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式,无疑成为文化馆转变自我观念和职能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为此,文化馆必须打破原有以文化馆为中心,相对单调和滞后的服务和管理模式,要真正走出去,深入民间,在与群众平等的交流、对话的基础上形成对民众需求的正确把握,同时加大对业余文化团队的调研和考察,梳理、总结其成功所在和不足之处,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民间自主力量,尊重民间创造性实践,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干涉,做到有理有据,在充分了解的过程中有效引导,最大程度的服务群众,实现人民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和身心愉悦。在各种喜闻乐见业余文化社团活动中真正做到由农民向理想市民的转变。

三、城镇化进程中业余文化团队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城镇化进程造成了农民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和大变化,而业余文化团队则充当了农名向市民过渡的粘合剂的作用,以其自发、多样、灵活的特点,立足群众,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愉悦身心;促进邻里和谐,社区和谐;宣传国家政策,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氛围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业余文化社团与专业职能部门相比也存在明显的欠缺,同时有着自身规模小、力量弱、过于分散等缺陷,加之农民在身份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农民积习、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这则需要文化馆发挥其专业优势,并积极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需要。

(一)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制度的完善

业余文化社团的建设除了自我完善之外,还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在科学、全面的调研、规划的基础上,深化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厘清传统与现在的文化脉络和传承关系,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的转变。积极完善文化管理机制,转变文化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发现树立文化典型,加强示范团队的引领和优秀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鼓励民间自发、自创的文化新形式,尊重百姓的创造精神。加大对非物质遗产和传统艺人的保护力度,并为之提供有效的展示平台,真正彰显“软实力”的内涵和价值。

南通市崇川区近几年来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文化局、文化馆把握工作重心,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工作,发挥单位职能,也一直把业务文化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文化事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完善团队管理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团队管理职责,特别是文化馆在《崇川区文化馆业务干部下基层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每位业务干部在下基层过程中要有一支自己挂钩直接参与管理的团队,并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自2009年来,逐年确定建设主题,不断加强团队建设,从09年的“团队建设年”、10年的“团队风采展示年”到“11年的团队质量提升年”、“12年的团队均衡建设年”到今年的“品牌团队打造年”,每年都紧紧围绕主题开展工作。通过完善团队管理措施,通过团队共建,星级团队、优秀团队带头人评比,团队展演等举措,优化团队结构,推动城乡团队均衡发展,现有文化团队500余支,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力强,影响面广的优秀品牌团队。

(二)阵地的统筹规划和资源的合理使用

业务文化团队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对固定的场地设施,这就要求政府决策部门,立足地方特色,结合历史传统与时代需求,以历史的眼光和科学发展的态度,加强全局意识,注重整体效果,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业余文化社团提供休闲娱乐和自我展示所必须的场所。例如:南通市崇川区整合辖区资源,开放更多的公益性文化场所和实施免费策略,除了文化馆、站、室全面免费开放以外,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全方位开放学校健身中心、社区便民中心、公益性公园、小区广场等场地为百姓、为团队服务,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使群众能够真正参与其中,同时也使得公益性文化场所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也成为团队建设一个新的举措,崇川区各街道文化站、文化室根据相关要求,配足配齐电脑硬件设备,同时协调好各各部门关系,综合利用和共享党建等网络信息平台,提供文化信息服务,最大化的满足团队建设和管理需要。

(三)正确的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引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农民的身份由农民变为市民,然而思想却未能实现同步的转化,有些农民甚至带有过去的陋习。土地的丧失,经济的补偿,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物质利益的过渡追逐,低俗娱乐方式的浸入,导致了传统道德伦理约束力的减弱,因此加强思想和舆论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注重城市文化和精神的提升,营造文化氛围,使人民群众自觉的受到熏染。另一方面业余文化团队在活动当中要加大精神文明的宣传力度,使上层和百姓达成一种共识,并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和自身素质提高。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根据崇川实际,创新惠民举措,开展了崇川群文流动大讲坛活动,助力业余文化团队的建设发展。 2010年讲坛开讲以来,举办了近180场讲座,受益群众万余人。讲坛内容丰富,既满足百姓的实际需要,又注意健康文化生活理念引导和学习;讲授对象涉及面广,特别注重安置房小区、城镇结合部、拆迁户临时居住区群众的文化需求;讲坛形式多样,讲、演、学、做四结合;形成了灵活性、机动性强,互动性好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讲坛以文化人,提高了辖区内文艺爱好者的艺术素养,培养了大批基层文艺骨干,同时业余文化团队的整体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创新的举措和丰富的活动

针对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应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以满足各自的需要,促进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文化局、文化馆不断创新活动举措,积极开展“四季风采靓崇川”、“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团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今年推出的“文化大串门”又是为团队搭建的一个好平台,让团队互相学习,街道团队之间、社区团队之间,城乡团队之间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同时,文化局、文化馆还不断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牵头开展团队共建活动,如星级团队与普通团队的团团共建、社区与团队的社团共建、学校与团队的校团共建、文明单位与团队的共建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探索,拓展了团队建设和管理的思路,活动中,管理部门职能渐趋人性化,业余文化团体的作用更为彰显,而人民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逐渐实现了身份的转化,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

 

城镇化进程中的业余文化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在自身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同时要注重文化职能部门的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超越,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鹰.浅谈文化馆职能的转变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1] 杨凤杰.郭金峰.农村业余文化现状与特点 [J]. 现代农村科技,2009.

[1] 牟德刚.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 [J].中州学刊,2004

[1] 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 三联书店,2002   

 


作者:余智 来源:崇川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