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
南通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南通民间缂丝制作技艺
缂丝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宋代江淮地区已有此产品,通州缂丝是南通清末状元张謇从北京或苏州引入,民国初年已有通缂产品,后一度中断,南通现代缂丝工艺是在改革开放后重新振兴起来的,王玉祥为该项目传承人。
南通彩锦绣
彩锦绣即传统的纳纱绣,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民间传统“点彩”“纳锦”针法基础上锐意创新,自6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实践演化发展起来的新绣种。“点彩”“纳锦”针法曾在民间广为应用,多见于衣裙的花边、挽袖、饰带以及日用的刺绣饰品上。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天鹿锦》戳纱绣、南京博物院藏《雪青地纳纱绣金银荷花女衣》、南通博物院藏《桃花源记》都是珍贵的纳锦绣传世精品。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铺绒绣锦”以绢为地,针脚均匀,不露作地,已经具备了现代纳锦绣的特征。
南通手工丝毯织造技艺
织毯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中外都有,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织毯尤为普及。南通手工丝毯是一种高档艺术品,它选用真丝(蚕丝)替代羊毛,织成的丝毯主要作欣赏品张挂在室内,家庭张挂的编幅较小,而大型的则挂在公共场所作装饰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产品出口渐多,如皋丝毯业也兴旺发达起来了。
南通丝绸剪贴技艺
丝绸剪贴原是剪贴工艺画的一个分支,因使用的材料全是丝绸面料,又通过剪贴工艺组合成画,故称丝绸剪贴,其剪贴工艺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通州地区已有其作品问世,南通近代丝绸剪贴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成熟并走向国际舞台。
南通铜版画制作技艺
铜版画是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项工艺品,改革开放后,一些艺人从国外将这种西方工艺带回国内(南通)生产,并结合现代生活加以创新,使铜版画焕发生机。
南通木版画
南通地区,有一种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和年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彤彤的春联和年画,营造出一片吉祥红火,春意盎然的节日氛围。南通的木版画最早出现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南通木版画直受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影响而产生、成长,它的生产制作工艺及其作坊在清代中晚期的南通地区已颇具规模。
南通仿真绣
1913年,清末状元,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出于保护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之目的,在南通创立女工传习所,特聘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任所长主持教学、研绣。南通“仿真绣”应运而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沈寿夫妇俩合作绣制了《八仙上寿图》通景画屏和《无量寿佛图》等绣品进献,慈禧视之为绝世神品,授予四等商勋,这是清政府对传统工艺的最高奖项。清政府在农工商部特设立绣工科,任命沈寿为总教习。之后,受清政府委派,沈寿夫妇赴日本考察日本刺绣艺术。此行使沈寿的刺绣艺术产生了重大变革。赴日之时正值西学东渐,她目睹西方绘画中在人物造型、色彩以及光影变化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差异巨大,欧洲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的艺术风格使之震憾。同时,日本美术绣也给她新的启示,旋即着手传统刺绣针法和丝线配色的改进,并将西方美术元素、日本美术绣的针法融入到中国传统苏绣之中,创立“仿真绣”。沈寿在南通研绣、教学期间,其“仿真绣”艺术也日臻成熟、升华。有感于沈寿的杰出贡献,南通人将其刺绣艺术誉为“沈绣”。
南通灯彩制作技艺
中国灯彩历史很长,三国时代就有诸葛灯能直飞天际。南通灯彩在宋代已有规模,州丞包壮行制作的“包灯”十分有名,近代如皋一带的民间艺人将灯彩工艺进行创新,其中以鸟型灯最有声名,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挖掘了这种民间技艺,何林祥是杰出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