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 非遗保护>>正文内容

传统技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目睹绿色“蓝草”色素染色转化过程,发出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

蓝靛染料发展成蓝染工艺技法,染出的青、蓝等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其技法为:“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之记载。唐代蓝染工艺在民间十分普及,在木版漏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药斑布”,制作工艺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基本相似。

南通蓝印花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由江南移民带入。明清时期,南通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经发展成为有规模的街市,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因为棉制蓝印花布,色牢质朴,深受江海人们的喜爱。随着明代棉纺织业在南通的逐步发展,促进和推动蓝靛在棉纺织品上使用,据记载明代的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植物染料蓝靛,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染色原料,清光绪《通州志》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以“州志”来记载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靛在当地物产中的重要地位。因而蓝草的大量种植,为染制蓝印花布就提供了染料来源,这对于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通民间土布染织

                            

         


南通濒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南通独特丰厚的耕织文化历史底蕴,成为全国著名的蓝染之乡、棉产之乡、土布之乡。这里的种蓝制靛业,明嘉靖间“岁贡(土靛)达三千五百斤”,为当地重要朝贡特产。这里的植棉业,乾隆间就由“沙花”发展为“通花”,“刀韧丝长,冠绝亚洲”。这里的土布业,嘉道间已由&


共5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221个字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5日
上一篇:民间文学[ 03-01 ]下一篇:非遗保护:传统美术[ 05-20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