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梅庵派古琴艺术
梅庵派古琴艺术在历史上曾经有巨大的影响。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南方琴坛的盟主。其后更流传到上海、镇江、合肥、香港、台湾乃至美国。但它的活动中心一直在南通。
梅庵派古琴艺术的创始者是山东诸城人王宾鲁(字燕卿)先生。民国初年,王燕卿先生在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的"梅庵"设帐教授古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高等学府传授古琴的古琴家。在南京他的艺术与理论趋于成熟,形成了梅庵琴派。江苏南通人徐立孙和邵大苏先后负笈东南高师,乃有机会拜列王夫子门下习琴,而在众多的学生中,仅徐立孙和邵大苏二人学成,成为王燕卿先生心传的弟子,王燕卿先生于民国十年病逝于南京。民国十八年夏天,由徐立孙与邵大苏约集从学诸弟子发起组织成立梅庵琴社。王燕卿自1921年去世后,他的学生徐立孙将梅庵派古琴艺术带到故乡南通,并创建了“南通梅庵琴社”将它发扬光大。徐立孙刊行《梅庵琴谱》,并在1956年荣获当代古琴四大家之誉。梅庵派古琴艺术由北向南,辗转半个中国,最后更进军港台,并成为海外古琴艺术的开拓者。这一历史机遇,使之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徐立孙在“文革”中去世后,门人弟子将梅庵派古琴艺术传承至今。
狼山山歌
历史以来,狼山山歌在南通市郊周围一些说南通地方方言的乡镇中广为流传,深受民众喜爱,其中,以狼山镇街道所辖的13个村居中最为流行。
南通地方的狼山山歌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特色,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南通地区的成陆时间前后达数百年,据考是在唐代以后陆续为泥沙冲积而成。最先长起来的是一块块的滩地,完全连成一片则是明代以后的事了。随着一块块的滩地的陆续长成,移民也是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里的。他们来自各方,将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风俗习惯带到这里。 泥沙的淤积使滩地逐渐扩大连接起来,而最初的居住地慢慢地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习俗的自然村落。土地的连接, 使得交通便利了起来,各种风俗习惯虽有交流,但曲调各异的山歌号子,却依然在各自的方言区域内流传下来。狼山山歌就是多种山歌号子当中的一种。至今仍广为流传。
上一篇:崇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责[ 10-09 ]下一篇:民间文学[ 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