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 文艺创作>> 理论研讨>>正文内容

理论研讨:“通作”家具的标记——拐儿纹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要:20143月,《通作家具拐儿纹制作技艺》列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鲜明地域历史标记的“通作家具拐儿纹制作技艺”,是南通老一辈木匠艺人创作、留存给后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有责任来保护和弘扬这一具有南通文化符号的传统技艺,把“通作家具拐儿纹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通作家具标记  拐儿纹  历史传承  保护  述略

在一般家具,如桌、椅、櫈、几的下方,常有一条起支撑作用的横档,横档成弓形,弓背朝上,民间形象地称之为“罗锅枨”,南通民间称其为“档儿”。罗锅枨的上方支起的几支短小的“矮佬”,能减轻家具上方货物的压力。因“罗锅枨”结构简单,还不够美观,南通先民便发明了一种叫“牙子” 的装置来替代它,民间称之为“托木”。

 后来,聪明的匠人用零碎的小木块组装,用卯榫结构来连接桌子、橱柜的柱脚,既减轻了上方压力,又起到了支撑、稳固的作用;既节约了木料,又美化了家具。因其形状呈弧形,民间称这种装置为“拐儿”,而把带有这种装置的家具统称为“拐儿纹”家具。                                                 

 

渐渐地,拐儿工艺在各种家具的制作中广泛使用。有人还将这些原本作下托的拐儿,搬到了家具上方,成为床榻的边框栏杆,既实用又美观。拐儿结构,也成为传统家具中不能随意减弱的一个必要的特色。这种拐儿结构的家具,被唤作“拐儿家具”,对有拐儿纹的桌子或床,直接称呼其为“拐儿桌子”或“拐儿床”。

正因为南通的传统家具,都带有这种一目了然的鲜明标记,而其它产地,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家具上几乎难得看见,所以“拐儿纹”便成了区别于苏作或其他地产家具最直观的强烈特征。只要是带有拐儿纹的家具,根本不用问产地,你就知道是MADE IN NANTONG,是标准的“通作”。

 

 拐儿纹溯源

古老的拐儿纹装扮着古老的城市,在民间剪纸、刺绣、印染、食品、建筑、石刻、金属、家具等各个行业中,都能觅到它留下的踪迹:板鹞风筝、蓝印花布、剪纸、刺绣、木版画中都有它的美丽倩影。在蓝印花布的上千种纹样里,拐儿纹饰随处可见。清代龙凤被面中心大的“寿”字,显现了拐儿纹的奇妙变化。

南通女工传习所,开风气之先,引领刺绣新潮。在清末、民初的民间绣品《亭桥图》、香袋《百吉》中,拐儿纹不可或缺。民间建筑中的拐儿纹更是屡见不鲜。在寺街的老民居中,屋脊两端或中间都建有一个凹凸的回字形拐儿,填色后拐儿纹黑白分明。门檐、房角、围墙、门楼、窗栏、门洞、灶台、地砖、井台等物品中,拐儿纹比比皆是。民间编织的篾席、竹席、竹篮、竹盘,要染成红色或黑色的拐儿纹;用铜条、玻璃条嵌入水泥地面,再将其磨平而成的地面铜画,就是借鉴了拐儿纹饰,使其图案古朴吉祥,实用大方;四宜糕团店的夹层糯米甜糕,也是拐儿纹。更有如皋董糖,糕中夾着的一层赤豆糖饴,竟也卷后被揑成回纹拐儿形……拐儿纹在八仙桌、条桌、贡桌、太师椅、官帽椅、各色花几、橱柜、架子床、罗汉床等各种家具上,运用得更为广泛。

    在青墩遗址出土的干栏式房屋的木桩、圆木条和木板等筑木构件中,可以追溯到这种拐儿纹卯榫结构的渊源。而拐儿纹家具的这种卯榫结构,正是古人搭建房屋、制造工具时的发明。青墩,应该是南通卯榫家具的历史源头。

拐儿纹的起源很早,是我国古典装饰纹样。在雷圭元教授编的《中国图案纹样》一书中,就可以看到我国出土的古陶片中就有它的早期纹样。它的分布很广,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大到建筑,小如手饰、玉器,都可以从中找到拐儿纹的残痕。以后,拐儿纹在历代工艺品中的印迹越来越清晰,其纹样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还往往与其它纹样组合运用,因而,工艺变化愈加复杂,造型也愈加精美。最为精致规范的是春秋战国时青铜器上的那些回纹拐儿工艺。鲁迅生前也收藏了许多汉画砖拓片,其中也有拐儿纹样,其造型简练是绝对的精品。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虽经漫长岁月,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拐儿纹工艺,早已为大众所认可,并被广泛运用,因而得以保留,且毫无间断地代代传承。

建于明末的如皋水绘园,拐儿纹家具尤为精典。主厅那张长达4米的榉木大条几,其托木与脚之间的灵芝云头拐儿纹运用了阴阳线刻,工艺十分精致,造型极其精美。两侧两米多高的紫檀木大插屏,基座用料方正,造型庄重,做工细腻,刻有精美的拐儿纹图案。一套灵芝拐儿纹太师椅,和海安韩公馆中的那套一模一样,出自同一时期。一堂明式榉木拐儿纹座椅,至今还保存完好,卯榫还很结实。园内其它的花几、宫灯、大柜、箱橱、几案、罗汉床上均有传统的草龙、梅花、凤凰、灵芝拐儿纹样。董小宛当年抚琴的琴几边沿下的拐儿纹,就是运用了阴阳线刻工艺,做工细腻至极,实在难得一见。园内的门、窗、廊檐,和内部的壁、柱、础、回廊,均有各式各样的拐儿纹实样,说明了拐儿纹工艺不仅在家具中应用,也拓展到了装饰装潢领域。

南通建城已有千年历史。在漫长的“五方杂处”的岁月里,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汇聚到了“江尾海端”,与当地固有的本土文化交揉融和,造就了江海文化的特殊形态。南通山水同样滋养了历代文人雅士,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风流才子冒辟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戏剧家李渔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痕。特别是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潜心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这种文化源渊也具体地反映到家具、建筑和装饰装潢方面。从众多遗留在民间的传统家具中,看到其用材、款式、工艺都非同一般,无不与主人和南通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联,而无一例外,上面都烙有典型的南通印记:拐儿纹。

拐儿纹家具不仅在南通城乡,海安、如皋的县城,海安曲塘、通州石港、如皋的白蒲、林梓、石庄、如东的掘港、马塘、丰利和启东吕四等文化古镇上也大量存有。再联系对照我收藏的几百件古旧家具,基本上可以断定:拐儿纹,最晚在清初就在南通木工中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了风格凸显的南通拐儿纹家具。

现在,你可信步于如皋城东大街,屋脊、门檐、石鼓、柱石、窗棂上,桥梁拦杆上,地面舖砌的砖上,甚至连房门板上的雕饰、圆洞门的边框环形装饰花边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式各样的拐儿纹。

拐儿纹样式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青铜器的纹饰,是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

拐儿纹的样式与古代青铜器的纹饰十分相似。

拐儿纹结构虽小,但均采用卯榫工艺,因样式不同而叫法多样,主要有和尚头、龙头、梅花、象鼻头、工字、回纹、凤头和灵芝等。龙头拐儿又有草龙和仿龙头两种形式。

南通传统家具中最为普遍的是座椅、茶几和盆景架上的“和尚头拐儿纹”;桌子、椅子、茶几和贡桌上或美人榻上做栏杆的“草龙拐儿纹”;安装在藤面太师椅上的“梅花拐儿纹”,以及“灵芝拐子纹”、“象鼻拐儿纹”、“工字拐儿纹”、“阳刻拐儿纹”、“回字拐儿纹”等等。拐儿纹式亦可根据不同家具或主人的要求,灵活变化。

和尚头拐儿纹,其名虽显粗俗,但如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却也别有风味,如设计在罗汉床上作床围子就最为适宜。

传统木器家具上也多龙的纹样。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皆源于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南通家具中的拐儿龙纹,简洁明快,扭曲的龙身常设计成“回纹”,民间俗称“绞一圈”。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这种所谓绞一圈的回文,并非是标准的“回”字,它是由两边对称曲折前进,龙头在家具两脚中间会齐。在八仙桌、茶几和椅子等家具中,有多种草龙的形象,它分别被设计在桌子四周以及腿脚之间,或在椅子靠背上,两边龙头向内对称,中间还含有龙珠,形象生动活泼。我收藏的一件美人榻,床内侧的挡板采用的就是龙头拐儿纹,从枕边开始延展,渐渐降低了高度,形式也属绞一圈的“回纹拐儿”。龙头拐儿纹的形式多样、用途广泛,尽管形态各异,甚至有些夸张,但究其结构仍属龙头拐儿纹。龙头拐儿纹在民间家具中出现,除了有图腾的含义,还体现出欲与皇帝佬儿共享的反封建意识。

大象寓意吉祥,其鼻卷曲自如。南通家具中的拐儿纹也引入了象鼻的造型。拐儿纹顶端,雕琢成如象鼻的卷曲形状;鼻根上方还刻有圆形象眼;眼窩上端有一条旋形细线;象鼻在拐儿纹中或上翘或下垂,或左摆或右移,全凭艺人的创意构思和娴熟的雕刻技艺。象鼻形拐儿纹,线条细腻,柔美相济,美意绵绵。

梅花象征高尚洁净,被文人列为四君子之首。尽管南通家具中的梅花拐儿纹都出自“下里巴人”之手,却有“阳春白雪”之妙。家具中的梅花拐儿纹,并不呈现完整的花朵,有时仅是一个个花瓣,但却传递着梅花的清香。

南通家具中的拐儿纹样式丰富,工艺简洁大方。民间工匠的肚中,都藏有各种拐儿纹版本,他们能根据主家需求设计制作。

拐儿纹的设计原则是局部服从整体,必须选用同种、同色、花纹相近的木料,形式也必须与整套家具的工艺风格配套一致。如选用了草龙拐儿纹,那所有八仙桌、贡桌、书桌、条桌,以及太师椅,大橱、花几上的拐儿纹都要是一种形式。

小小拐儿纹“四两拨千斤”,最终与大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而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鲜明的地域烙印,正是拐儿纹的艺术价值所在。

 

拐儿纹制作工艺

南通的木工都“惜木如金”,故南通传统拐儿家具中的“拐儿纹”,都是用下脚零料制成,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小巧玲珑,简约美观,经济实用。

为防止成品弯曲变形,制作前要将准备好的材料先进行风干。以往都要进行三次自然风干。现在木材都经过烘干处理,很快降低了木材自然水分,达到了加工制作的要求,也能保证家具的质量,而时间则大大缩短,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市场需要。制作时要先按要求开料,制作好卯眼和榫头,组装成坯,再用事先制好的纸模或模板,将拐子坯样按在模子上,按模画线,其画笔必须严格对准模板,保证每个拐子坯样上的大小和款式一致,然后用线锯锯成形,再用刻刀刻去多余部分,再用阴雕取阳雕技法将拐儿雕刻成形。待制作拐儿的锯、刨、雕刻,三项工艺完成,以后就可以打磨和组装,最后是上油漆。毛坯拐儿原是方料,经加工将其改为指甲圆,方中寓圆,圆内含方。

拐儿制作总的要求是:模板要画得形象,刻得逼真。在制作仿龙头拐儿时,需用刻刀将龙眼四周的一圈,挖下、绞圆,龙头才会生动,龙眼方能突现。龙头拐儿还有开口龙和闭口龙两种形式,拐儿龙嘴上刻有一刀,呈开口状的是开口龙;不刻刀,口闭合的叫闭口龙。手艺高超的匠人制作的拐儿,形状一致,外形光洁;卯榫组装结实,拼接线缝细密;弧线流畅、角度正确、平直分明;雕刻深浅一致,其圆孤的大小、深浅合宜。

拐儿纹的制作,讲究木料的粗细、长短、大小、空间、疏密对比,力求符合视觉的节奏和韵律的要求,匠人是凭“眼力功”来判断,判断标准的是四求——求平,求方,求圆,求省。

1、求平。为求得家具安定、平稳,对家具的腿脚基线釆用平直处理。求平的实质,是加强拐儿木料间卯榫结构的连接,确保整件家具的稳定功能。

2、求方。拐儿纹组合概括精练,它虽是用最少的木料制成,却是最实用、最美观、极富表现力的构件。拐儿纹的特征在于方,但方中寓圆,味厚含蓄,毫无单薄之感。

3、求圆。圆在造型艺术中意味饱和、丰富、丰满。拐儿纹的表面为弧形光面,皆用卯榫方式直角相接,衔接处也呈小的弧形状。雕有各种图案的拐儿纹小弧角,造型圆润饱满、刚柔相济,圆内含方,线条平滑流畅、顺意自然。

4、求省。拐儿纹全用下脚小料制作,简明精练,结构紧密,用料最省。

制作拐儿的工具主要有墨斗、鲁班尺(木尺)、角尺、斧、锯、刨、凿、锉、牵钻等工具。开大料有大锯,开小料、断榫肩都用小锯,还有能锯弯形料的挖锯和在板材中间掏小洞孔的弓锯(钢丝锯)。刨子有长刨、短刨、圆刨、线刨、平刨、槽刨、滾刨、凹刨、凸刨、凹线刨、凸线刨、双线刨、弧形刨等等。凿子也有平口、斜口、圆口和扁铲、斜铲之分,同时刃口也有大小之别,前者用来掏孔打洞、或铲削树料上的硬节疤;后者可以雕凿拐儿图形。斧子是一物多用,具备砍、削、锤、敲、拍、打等功能。聪明能干的木工往往工具不多,但干的活却很漂亮,其中的奥妙就是“巧”。 榫卯有:平榫、斜榫、明榫、暗榫、活榫、出头榫、半榫、爬头榫、倒扎榫、双榫、三角榫、多角榫、方榫、圆榫、丁字榫、错榫等等。锯榫头时要求一锯准,形状决不能稍有偏斜和大小。其卯眼的方向、大小、深浅必须与榫头相配,松紧适宜。装配时用斧背或榔头拍打。

木匠收工,余下是油漆工的活儿。以往中国家具全用大漆,俗称生漆,又名土漆、木漆。这种漆是釆自天然漆树。土漆产自长江上游,过去以湖北老河口的土漆最为有名。土漆要经过丝棉精滤,方能除去全部杂质,再加热注入一些桐油和黑粉料头就成为熟漆了。熟漆有耐水、耐酸、耐碱、耐温、防腐、防锈、光亮、美观等优点。漆工油漆家具前,要先将木器打磨光洁,然后再上漆,经十多道工序,方才完工。南通拐儿纹家具大都用这种生漆。许多老货历经风雨一二百年,漆水仍有光泽。水绘园的冒氏家具有四百多年了,至今仍保存完好,油漆也有一份功劳。

也有一些珍贵老家具不用油漆,让家具全裸空气中,在使用期间产生氧化,使木材外面自然形成一个保护层,民间俗称“包浆”。这种老货美丽的材质全部暴露在外,故用材最为考究。打造这种清水货家具,选料非常严格。用料时既要选同一树材、长短粗细一致、厚薄相宜,更要选材色、树纹相近,边皮、节疤和木纹不一致的都要另用。家具表面光洁,不留半个明榫,接口拼缝也做得紧密,手感鲜滑。这种家具最为实在,来不得半点虚假。

由此可见,拐儿虽小,却画龙点晴。

 

拐儿纹工艺传承保护

旧时,木工帮中流行这样的话:“宁波人花拳绣腿,苏州人做工纤细,上江人干活粗糙,通州人干活儿最好”。究其原因,甬派木工善做嵌骨家具,美观但不实用;苏州人用料过于纤细,工钱大又不实惠;赣派、徽帮做生活粗糙,料虽不丑,但没卖相;只有通州人做的家具既耐看又磅实,市场销路好,商家有钱賺。所以,通派木工在上海很受欢迎。技艺高超的木工,是一眼准、一锯准、一斧准。他们看一眼木料堆头,就能估测打多少家具;瞄一眼、手一掂,就能说出是什么木材,适宜打什么家具。他们装榫也是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先将榫头对准卯孔插入,斧脑拍打二三下,使它挤进六七分,最后用力只要敲一下子,榫头就一下子直插到底,和卯眼紧紧地咬合在一起,用上多少年代也不会松动。如果没有真功夫,绝不能一锤定音。那时,只要是南通的木工,往往不用考试就录用,故有些沙洲(张家港)木匠也冒充通州人。

打造家具全靠手工,制作技艺是以师傅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以往,许多老师傅文化水平低,制作原理也讲不清楚,只知道怎样操作。徒弟只有照着师傅做,依样画葫芦,窍门过节全靠徒弟眼势活络,心领神会,烂熟于心,而后在实践中再自己摸索出要领,举一返三,创新变化。

现在,南通的红木家具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规模,占据了江苏的半壁江山,但传统的拐儿纹却愈来愈少。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拐儿纹制作费工费时,加上师徒传承上的脱节,导致了手艺的失传,而机械化作业更加剧了制作技艺的流失。所以,要从设计、思路、手工艺等各个方面保持其手工业方式,才有可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对于有如此鲜明地域标记的拐儿纹工艺,首先要求得社会对拐儿纹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对拐儿纹建筑、家具要有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要积极开展对拐儿纹工艺的研究;要鼓励民间人士参与拐儿纹家具的收藏和展示,让老百姓能够认识并接受拐儿纹,并重新找到它们的现代价值与意义。作为传承人更要义不容辞,身体力行地传承拐儿纹制作技艺,才能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得到创新,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作者:王金祥 来源:崇川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