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装裱技艺
南通地处江之尾,海之头,西接扬州,与苏州隔江相望。南通装裱因地缘而受苏扬两地“吴装”的影响较大。
自宋代以后,古通州有记载的书画家渐多。从南通、如皋两地博物苑馆收藏的明代顾养谦、冒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近代张謇、沙元炳、韩紫石的书法、沈寿的刺绣等名家的存世装裱作品的完整程度来看,足见本地裱画艺术早已具备了较高水平,而且没有断代。
1895年状元公张謇回南通兴办实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又繁衍了装裱。大批文人墨客集聚南通,装裱业也得以兴旺,当时仅南大街一处便开设有“锦华堂”、“林华堂”、“小六寿”等十多家裱画店铺,成为装裱业的鼎盛时期。
随着与上海联系的密集,南通装裱又吸收了海派风格,逐渐形成了兼容苏扬并蓄上海,典雅古朴、简约明快,书画、刺绣、剪贴、壁画形式众多,款式灵活;单色、复式、间色裱绫;旧画修缮如新,手卷、长卷、屏风等特种工艺各具特色的通派风格。
南通装裱被称为“南通帮”,其手法多变,形式丰富,典雅古朴,简约明快,单色、复式、裱绫富有变化;旧画修缮如新;手卷、长卷、屏风等特种工艺各具。装裱的作品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而当代作品,如沈寿的刺绣《古观音》、《蛤蜊图》等南通博物苑藏品以及彩锦绣、双面绣、剪刻纸的装裱和古旧字画的修复,更加彰显唯美极致的南通装裱特色。
南通装裱一般以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供婚丧喜庆之用的“红帮”,专裱普通书画的“行帮”和专裱名家书画珍贵作品的“仿古娤池”三种。
装裱前,设计者要根据作品的外观与内容,画心大小、墨色浓淡,选择纸、锦缎或绫子等不同质地的装裱材料,确定将作品装成手卷、册页、中堂或对联等不同样式。装裱可悬挂的条幅先要托画心,细心观察墨色简繁浓谈以及纸张特点后托裱,等到画干后进行裁剪,配上宽窄合宜、长短适度的绫边和天地头材料进行镶接,最后配上合宜的天地木杆,安装轴头,
装裱是文化艺术的推手,它虽然蕴藏在书画艺术界的背后着力,但“七分画三分裱”,书画品味的提升须臾离不开装裱。
自古以来,装裱技术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多为父子相授,祖孙相传。危机与机遇并存是传统手工艺的总体特色,南通装裱业也有同样处境。据魏武所著《南通书法一千年》中记载,在清光绪年间有丁洪恩、戴尔炳,民国初年有邹鹤龄、周松泉等名裱匠誉满通城;新中国成立后,是陆涧溪、朱步池、唐金奎、范汉勋等一批裱画师美名崇川;如今又涌现出李彬、丛球山、张建斌、王建高、范志辉等一批装裱界精英,成为了南通装裱新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装裱技艺炉火纯青,已经多次出色地完成国家级藏品的装裱任务。
随着通州兴仁镇长林桥村被命名为“装裱之乡”,2012年2月又成立了在册会员65人的兴仁镇装裱协会。目前,全市大约有300多户装裱艺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从事装裱事业。不断壮大的队伍,形成了一支可使装裱事业持续发展、为社会服务的主体力量。我们完全有能力带领全市装备人员做好“南通装裱技艺”的传承、发展、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