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理论研讨:文化馆服务农民工的角色定位和操作策略

作者:余智 来源:崇川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内容提要】文化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中坚力量,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在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实施对农民工等倾斜弱势群体文化服务、保障和实现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 键 词】文化馆  农民工  角色定位  操作策略  绿色网吧  文化消费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5亿,农民工日益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涌动在城市大动脉里的特殊血液。但他们在创造城市繁华的同时,也品尝了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寂寞,他们身在城市,心灵却无处栖息。作为城乡文化的直接感受者,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不仅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己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根据这一意见,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坚力量的文化馆,将在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实施对农民工等倾斜弱势群体文化服务、保障和实现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近年来,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大量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我国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亿人,其中27%为在城市工作但户籍还在农村的农民工,他们的物质权益保障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但是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受到时间和经济条件的双重束缚,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却一直比较贫乏,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确保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大量查阅研究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意识淡薄。据统计,在近2.5亿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的占59.2%,有高中文化的占24.5%,大专及其以上的仅占2.7%,小学文化或文盲的尚占13.6%。农民工大都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一方面难以从事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很难享受到社会进步,尤其是城市社会发展中对工人文化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化知识的缺乏使农民工很难参加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几乎没有人去过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在文化素质意识方面,农民工对于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期望值很高,大部分都能意识到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大部分的阅读时间也只是用来关注都市生活类的新闻。对于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则一概不知,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二)文化场所、设备不足,文化产品严重困乏。农民工常年在外打工,在农村生活的时间很短,因而很难享用仅有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而城市的体育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往往又普遍收费较高,对城市市民而言都是“曲高和寡”,更不用说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民工了,所以极少有农民工知道这些机构并参加文化活动。可见基础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缺乏成了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障碍。目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投入很多的财力物力来改善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只有少部分企业开展文化活动,一些企业非但不重视其员工的文化生活,还在用工过程中存在着违反劳动法规、强迫工人加班加点,阻碍了工人开展正常的文化生活,扼杀了他们的娱乐时间和精力。农民工集聚地的文化产品严重缺失,根本满足不了农民工的需求。

(三)文化生活极其单调,文化交往相对封闭。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务工之余所作的最多的就是睡觉、聊天、看电视,其中睡觉和打牌聊天的时间分别占了43.1%45.8%。可见,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仅局限花钱不多和无需花钱的几个项目,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显得贫乏而单调。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性、工作性质、风俗习惯、语言因素等差异,农民工很难进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子,特别是在文化生活方面,他们的情感交流很少。农民工的社交圈子,基本上以老乡、同事、朋友、亲戚等熟人为主,相对比较封闭。

(四)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文化参与性不高。据调查,超过一半的人对于文化娱乐的消费选择在5元以下,只有1.7%的人在30元以上,这些消费也主要是看廉价录像或在地摊上买书。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低造成农民工经济收入少,使得他们没有较多的经费,更好的心情去享受文化。另外,因城市居民有一定的排他性和农民工的自卑心,使得他们不主动融入城市居民,对于公益文化设施和机构,大部分农民工望而却步,至于社区和政府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农民工很少有主动参加的,只有那些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活动送到工地,农民工才会参加。

二、文化馆服务农民工的角色定位

(一)服务网络形成的协调者。文化馆是一个遍布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省、地、县、市文化馆到乡镇街道文化站再到社区、村文化室, 构成了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是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建设和发展是由国家保障的,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同时,由于文化馆联系群众最为广泛,因此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一直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而这个网络上连下通,形成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处于这个群众文化网络中的“龙头”或“腰间”位置,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基层的群众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示范、辐射、衔接作用。因此,文化馆对于参与构建国家服务农民工网络有着重要的桥梁和协调作用。

(二)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馆管理办法》规定:“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开展社会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文化馆作为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者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工对城市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缺乏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意识。他们除了在城市里要文明务工,还要文明生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培养自己在都市生存中的工作技能、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综合素质。文化馆可以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活动富有社会性、群众性、多层性、多样性的优势及文化馆具备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行业优势、设备及场馆优势,实现开门办馆,免费开放。对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提供分类指导,开展培训,做好农民工文化艺术知识的领路人。

(三)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者。文化工作的各个实施环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组织意志,文化馆更是以自己的主体业务服务为己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结构的更新变化,广大农民工对公益性文化活动从形式、内容、质量和数量上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文化馆组织者的身份就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仅要改变主要由文化馆主办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单一组织形式,还应该与一些地方开展区域性文化联谊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而使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农民工的实际和生活。

(四)文化艺术产品的提供者。文化馆通过联欢、联展、巡演、巡展,为农民工举办专场文艺演出, 甚至举办农民工文化节、读书节、进行劳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知识送到农民工的身边,为农民工“充电”,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近年来,文化馆又不断尝试开展送戏、送演出到工地、到企业活动,把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送到工棚前、宿舍旁,让农民工切实感受到文化惠民工程的贴心和温暖。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文化馆有责任把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民工的心坎里,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三、文化馆服务农民工的操作策略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基础的文化艺术培训。1、在目前的农民工大军中,“80后”农民工群体占一半左右,“90后”也有4000万人,这些人被学界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者是第二代农民工。这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对于他们的培训则应集中在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和和角色落差、青年农民工的就业和择业问题、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流行文化对青年农民工城市化历程的影响、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观念和家庭结构等方面。2、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从20091月全国出现较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现象。返乡的农民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年人,这些人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在城市从事的是纯体力型的工作。由于现阶段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收入和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收入相当,他们返乡后一般不会再选择回到城市。因此,对于他们的培训则主要是以乡村文化适应、国家的惠农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为主。第二种是年龄在16岁至45岁之间的青年人他们返乡后一般不会待上较长时间,等到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他们还会选择到城市发展或者留在家乡城市自主创业。他们的培训就要侧重于文化的学习与创新、自我价值的发现与提升、人生的规划与选择等方面。3、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来到城市打拼,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馆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培训班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多组织一些城乡孩子的联谊活动,消除孩子之间的隔阂,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产生的自卑心理等后顾之忧。

(二)免费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120112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化馆应抓住机遇,多组织读书讲座活动,让农民工参与到其中。宣传农民工中励志奋斗的创业者或有识之士,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可以创办农民工自己的报刊杂志,扶植农民工特有的文化,更好地发挥他们各自的知识特长。2、文化馆可以开办农民工活动专区,广大农民工可以在这里定期举办自己的文化讨论会和技术交流会。城市市民亦可以参与其中,和农民工相互沟通和了解有关的技术信息和生活趣事,甚至开展相关合作。

(三)开展公益性的文化艺术活动。1、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善组织、懂管理的复合型队伍,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使之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农民工的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 如人文景观、民间艺术、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民间工艺品等,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意识,形成文化馆自己的文化艺术品牌,长期高效的为广大农民工服务。2、贴近农民工生活,为他们举办各种专门的喜闻乐见的活动。文化馆通过联欢、联展、巡演、巡展,为农民工举办专场文艺演出, 甚至举办农民工文化节、读书节、进行劳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知识送到农民工的身边,为农民工“充电,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文化馆可开展送戏、送演出到工地、到企业活动。  

(四)服务农民工的创新举措。1、开设绿色网吧。社会需要“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的新型农民工队伍。文化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筛选符合农民工口味的信息,开设专供农民工免费上网的绿色网吧。培养他们与时俱进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和满足信息咨询服务的同时,净化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发起“农民工流动网吧”,把束之高阁的信息送到他们身边,服务由静止到移动,方便更好更快的向农民工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文化馆的贴心服务。2、加强新市民团队建设。文化馆可以帮助农民工组建自己的文艺团队,开展适应农民工特点和需求的文艺演出活动,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反映农民工生活的,讴歌农民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辛勤劳动的文艺节目,这既能让农民工自身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杰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价值的有效转移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2008.10

2.周玮 用文化架起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新华社 2010.09

3.赵树凯.面对返乡农民工:我们该做什么?  时事报告  2009.01

4.艾春岐.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阴.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01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