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民间文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1日

范氏世家诗文

            

         

南通范氏,从明代嘉靖年间的范应龙到当代范曾共13代,代代擅吟咏,现存诗8000余首(篇)。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名人相望,大师辈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诗文世家传承的一个典型代表。其间先后出现过三个高峰,即范凤翼时期、范伯子时期和范曾时期。范氏诗文世家的形成,有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多元的因素,家学渊源更是不可忽略的一环。南通范氏家族,坚持沿袭着中国古代的家学传统,并一代又一代的延续,表现出一种传承的力度。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家”的基本特征与文化价值,重新评估“家学”、“师承”的重要性,及至弥补目前教育体制与为学术传承的某些不足,皆有深刻的启发性。

范应龙是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有记载第一人。在范应龙以前,必然也有擅长写诗者,但他们的作品无以考查。范应龙 “少有文名,为学者所宗, 诸生門下者可二百许。”在通州地区,产生了范氏诗文世家的最初影响。

范凤翼是范氏诗文世家第二代,26岁中进士,任直隶(今河北省)永平府滦州知州。早年曾力推清流贤才,被称为“东林眉目”,却受到阉党排挤,被“削籍为民”,并“追夺诰命”。但范凤翼的清风亮节被后人传颂,也被同时代的人所称颂。范凤翼的文学创作活动还体现在他与当世名公的交游以及通州、金陵地区的诗社组织上,因此成为东南坛坫的风雅主持。范凤翼是范氏家族第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诗人。

追溯红娘子长篇叙事歌的源头,可以说自从有了红娘子便有了她的歌。从现有资料看,她不仅以巧著称(人民智慧的化身),而且是一位山歌祖师,传说中山歌就是由她创始和传下来的。

红娘子这个人物,并非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而是人们虚拟、想象、概括出来的艺术典型,是人们创造的具有勤劳、善良、勇敢、聪慧品质的艺术形象,也是阿姐、阿妹、姐儿、小姐、奴奴、娘子等年轻女性的泛称。

长篇叙事歌《红娘子》是歌谣之乡——南通地区的一支奇葩。清朝中叶以后,有些商贾也曾雇人记录并刊印成书,但已多经删改,变成唱本,失去了民间诗歌原有的光彩。

楹联、长联

主要流布于刘桥镇、通州市、南通市,近年来在全国亦有影响。

过去,刘桥镇是商户集散中心,春节期间,各路商船云集刘桥,并在刘桥过年。船户得知刘桥镇有人专门创作书写对联,蜂拥而至,并年年沿袭。每年为船户创作书写对联五六百幅,多时近千幅。八十年代中期,每年的春节前夕,顾焕清家属干脆在刘桥马路边卖对联,直至上世纪期末。

刘桥镇灯谜,楹联活动在八十年代初就已蜚声全国,各类新闻媒体交替宣扬,披露,影响广泛,效果良好,经过五十年的奋斗,在楹联创作活动中,尤其是长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为全国各地,特别是南通,数千家单位和个人创作了三万幅楹联,举办各类楹联培训班数百期。著名商企南通文峰大世界所挂长联尤其包揽,所住华侨花苑小区常年挂联。
刘桥镇人文荟萃,历史文脉传承丰富,楹联特色厚重,如今已是中国楹联之乡。

长篇叙事歌《红娘子》

         

              

民间长篇叙事歌《红娘子》,发源于南通市黄泥山脚下,流传于南通地区,在长江南岸也有不少播下的种子。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